[切换城市]
[关闭]
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:
深圳 广州 湛江 厦门 重庆 苏州 南京 北京 上海 海口 惠州 武汉 南昌 杭州 西安

香港美食-50样经典小吃

  • 作者:doudou
  • 发表于:2009-12-28 14:04:50

香港美食-50样经典小吃

香港号称美食天堂,云集中外美食,凭着香港人的智慧与对“吃”的执着,特色香港小吃可谓层出不穷,其中不少更与香港人的奋斗史息息相关。下面就为您一一介绍香港美食中的50样经典小吃,让您体验香港当地的饮食文化。

(注:小吃排名不分先后)

01 经典中经典     - 辣鱼蛋

据02年8月8日《苹果日报》报道,香港人每日吃掉55公吨,约375万粒鱼蛋,是学生最喜爱零食的第一位,足见鱼蛋的地位。

街边笃鱼蛋是五六十年代产物。当时街边面档价廉,为减成本,便用潮州白鱼蛋的下栏,或不太新鲜的鱼肉,沟匀再以油炸熟做餸不料大受欢迎,成为香港街头小食的台柱。

基本上,街边鱼蛋档都是从批发取货,味道大同小异,要出奇制胜就要靠个汁。好似劲多学生帮衬的「津味」,其辣汁辣得过瘾。原来,辣酱乃津味自制,混入咖喱粉,辣得来够香。而且这里人气旺,经常大排长龙,鱼蛋去货快,不会浸到无晒味,食落鲜味又弹牙,难怪每天可销出15,000粒鱼蛋,销量惊人。

02 绝版瓦砵     - 砵仔糕

砵仔糕本来是用瓦砵头盛载,近年早已绝迹。

在深水埗找到这档硕果仅存的瓦砵头砵仔糕。老板黄生说砵仔糕是四邑地道街头小食,酬神祭祖也必备此糕点。

生隆特别自台山运来砵仔做糕。钵头的的骰骰,直径只有两吋,容量小,受火力便均匀,不似大碗因火力不均造成边硬中间软的现象。而且瓦砵煮得愈多愈吸味,用旧瓦砵煮来的糕,会特别香些。砵仔糕一啖一个,香滑弹牙,有米香,老板黄生说他们每天闲闲哋日卖出2,000个。

03 日卖500底     - 鸡蛋仔

五十年代鸡蛋仔已经出现。当年小贩都用炭炉,手持两块重重的生铁,夹着蛋浆烧。近年的鸡蛋仔已转用石油气炉,铁夹也轻了。

「劲辣派甜甜掌门」每日卖出近五百底鸡蛋仔,销量惊人。其鸡蛋仔是真材实料落足鸡蛋(日用20只蛋),蛋香十足,焗起的鸡蛋仔立刻放风扇前风干,令外壳脆口松化,蛋仍然保持柔软。这店标明无色素,只见蛋色淡黄,鲜黄得刺眼的必属加色之作,小心!

04 明星至爱     - 鱼肉烧卖王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绝对有理由相信鱼肉烧卖的受欢迎程度远高于正印蟹皇烧卖。

潮兴虽然只是向供货商取货,但老板说蒸烧卖的火候很紧要。「蒸5分钟就啱啱好,耐D会太腍,仲每日分几轮咁出,咁就唔会有倒汗水整腍D烧卖。」潮兴的烧卖入口非常弹牙,豉油汁非常香甜,原来是特别用三四只豉油沟成的。「好多明星都帮衬我哋。好似林峰每次都买几盒,陈慧琳嚟亲都起码食两串,仲要劲加豉油添。」

05 臭名远播     - 臭豆腐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本来是浙江绍兴的传统小食,在上海一带处处可见。臭豆腐之所以奇臭无比,全靠把厚豆腐连「臭卤」(发酵液)及水分,放入密不透气的容器内发酵而成。

街头好味的臭豆腐已几乎绝迹,要试的话得去旺角美味食店。这里的臭豆腐很不错,臭味够,外面极脆,内里软绵,难怪蔡澜、谭咏麟都是捧场客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
06 廉价富豪     - 碗仔翅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碗仔翅虽不是真鱼翅,但起源却真的来自鱼翅。四五十年代在庙街榕树头一带,街边档用俗称「倒馊水」,即酒家食剩的翅头翅尾,开豆粉水、落味精、豉油等去卖。今日的碗仔翅当然已由铺头自己煲自己调校,没有鱼翅,却有粉丝。

现时许多碗仔翅入了铺,吕仔记做的汤芡很薄,不会起粉团,入口滑腻,汤味鲜,重要是味精下得较少,食完不会渴足一天。

另外吕仔记生菜鱼肉的鱼肉标榜没有增加弹牙口感的化学物质,咬落的确不甚弹牙,但鱼鲜味够,鱼肉真实感百分百。

很多人都爱把碗仔翅和鱼肉两沟,最终成为街头小食经典配搭。

07 三点三     - 菠萝包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菠萝包因有块凹凹凸凸似菠萝的脆皮而命名,由细路食到而家,是香港人至爱的面包。

正的菠萝包脆皮要脆,包要够香和松软。乐园就特别做得出色,用糖、鸡蛋、牛油、面粉做成的脆皮,香脆松化;包身香味够,是鸡蛋足和加入猪油的效果,包粉筋性够,非常松软。

乐园在湾仔已有十二年历史,是不少打工仔「三点三」的蛇窦。乐园的菠萝包除是香港旅游协会饮食指南所推介外,明星如锺镇涛、许冠文都是捧场客。

08 爽甜     - 猪皮萝卜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猪皮萝卜是五十年代街头哪喳面的传统餸。五十年代香港经济未起飞,哪喳面一毫子有交易,又平又饱肚,大受工厂妹欢迎。

正的猪皮萝卜是不会浸得太腍,猪皮爽口,萝卜鲜嫩。靓靓的猪皮软硬适中,弹牙爽脆。萝卜嫩口唔起渣,清爽清甜,配合其秘制麻辣酱更惹味。

09 港式甜薄饼     - 糖葱饼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在香港至少有八十年历史,它之所以叫糖葱饼,因夹在薄饼的糖葱有如一段段葱白,是几十年前小孩子的平价零食。

糖葱要由经验丰富的师傅才做得好。做法是将麦芽糖加热融化,以棍棒持续拉扯,令它由金黄色逐渐转成白色,当糖葱拉至条状时就以剪刀剪成一段段,冷却后的糖葱就会变成脆身。

黄大仙的甜丝丝怀旧美食店的糖葱饼入口脆卜卜而唔黐牙。薄饼日日新鲜做,又薄又软,加上糖葱和椰丝花生食,能重拾童年回忆。

10 松化香甜     - 蛋挞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蛋挞陪住我们几十年,相信好多人小时候都梳过「蛋挞头」发型,可知几深入民心。

檀岛蛋挞已有四十几年历史,由当年每个三毫子个卖到今日的$4个。檀岛的蛋挞有128层酥皮,比普通的100层多,咬落果然特别松化香酥。蛋浆蛋味够,又滑腻,最得人心是甜度适中。

11 失传手制     - 芝麻卷

又名「菲林卷」,是七八十年代在各大茶楼红极一时的压轴甜品,近年已买少见少。现在有都是工场大量生产的货色。

真知味的芝麻卷一直坚持以人手做,芝麻也是自己炒。芝麻卷有7个圈,每一圈也很平均,证明师傅每次倒「芝麻汁」入长形糕盒内,力度、分量也很平均。咬了一口,口感很爽,芝麻味很香浓,甜一点更佳。

12 香甜暖胃     - 煨番薯

从前中国村人常把番薯放入灶内,用刚熄灭的柴火灰炉将番薯煨熟。香港四五十年代街边煨番薯亦是以柴火放在大圆铁桶内煨,其后才用火力较持久的炭取代。

像位于旺角的陈婆婆煨番薯档,一年四季也见其踪影。平时专卖黄番薯,冬天便加卖当造的紫心番薯。

拣番薯要坠手大条、皮越皱代表煨得熟,太胀则煨得未透,若皮渗出黑糖,即糖分够多一定美。

13 贫穷产物     - 猪油渣面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猪油渣即是以肥猪膏炸出猪油后剩下的渣,以前的人舍不得丢便用作煮面,是贫穷年代的产物。

英记的油渣有肥有瘦,再加入冬菇;汤底以猪骨熬三个钟,加上英姐自打的面条,即使经长时间泡浸仍有嚼头。不过,汤底味精仍重。英记营业时间是晚九朝三,夜市很旺场。

14 名人捧场     - 沙翁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沙翁是很多人小时候的早餐之一。泰昌的沙翁外脆内软,掰开会见里面有很多气泡,难怪松软如棉。老板欧阳先生说秘诀是用滚水搓粉,炸时面粉自会松开,口感便软熟。

泰昌每天下午一时开始便不断出炉,很新鲜,捧场客有周润发、成龙、关之琳。

15 极浓     - 热蔗汁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三四十年前,街头热食之一是热蔗。在冬日街头,则一人一杯热蔗汁,暖在心头。

公利做蔗汁已经有54年,连政务司司长曾荫权都是饮其蔗汁饮大。公利的蔗汁很浓郁,有蔗的天然香味,秘诀是要先煮蔗后榨汁。

「前一晚已经要煮熟D蔗,咁样D蔗D甜味先出。摊冻后第二朝先可以榨。榨要隔渣再煲热,出面有D会将蔗浸糖水,咁甜味咪假啰」负责人崔太说。

16 冬天必食     - 炒栗子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炒栗子本是天津的街头小食,五六十年代许多北方人南来香港,炒栗子便传到香港来。

今时今日的炒栗子已慢慢被机器取替。难得旺角JPC(日本信用财务)门口郑生两公婆仍以人手炒栗子,炒足40年。

手炒栗子的好处是较松化,不是滚筒炒栗子般的干身死实。郑生说炒栗子要不时抖气吹风,让壳内热气散去,然后再下镬炒才甘香松化。另一窍门是炒栗子时加入砂糖,有糖作保护膜,栗子便不爆口。用的栗子是青岛出品,品种较佳,集香、松、粉、甜于一身。

17 暖笠笠     - 热粟米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热粟米差不多是冬天的指定小食。粟米最佳做法是蒸,用蒸气把粟米蒸熟,粟米的水分和营养便不致流失。现代人贪快,很多以烚代蒸,甚至把粟米斩成小碌。

在旺角尚有一个老伯坚持用大竹箩盛粟米,下面以石油气炉烧着,以热蒸气蒸粟米,远处看去一片烟雾弥漫。粟米全部和着绿衣躺着,一看便知是新鲜货色。粟米入口很甜、劲juicy。

18 赌仔至爱     - 马仔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香港六十年代赌马已大盛,马迷流行一句「食马仔,赢马仔」的意头口号,马仔更成普罗大众的至爱零食之一。其实马仔叫「萨其马」,本是喇嘛点心,在清朝时传入中国。起初马仔常见于北京的点心铺,后来才渐渐传到广州及香港。

在深水埗开业卅年的吴茂记以马仔出名。马仔制作不离鸡蛋、糖调面粉搓成糊状,用漏勺架在油锅上,将面糊炸成粉条,然后放在模子中以糖浆黏压成型。吴茂记的马仔入口松化,有蛋香、糖香和奶香,原来是加入牛奶之故,难怪零舍好味。

19 用靓土鱿     - 咖喱鱿鱼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童年时吃咖喱鱿鱼会到凉茶铺。

多年不见,多得苏施黄在电台节目内唱好「泉昌」,才能重拾咖喱鱿鱼的美味回忆。

何生父子两代共卖了卅六年咖喱鱿鱼,煮鱿鱼功夫到家。这里的鱿鱼咖喱辣度适中,香味浓郁,最突出是鱿鱼保持着土鱿鲜味,不似其它店浸发过久的鱿鱼,味道全失。

原来何生取大土鱿自己浸发,绝不会落令鱿鱼爽脆的硼砂,浸时不怕被抢走鲜味,与其它店攞货的质素自然有分别。

20 清香软滑     - 香蕉糕

小时家穷,吃不起矜贵的燕窝糕、云片糕,只好吃香蕉糕。记得廿年前旺角花园街水静鹅飞时期奇趣已有得卖,一大盆香蕉糕摆在门前,足足二三百件,一个早上已卖光。廿年后奇趣始终如一,香蕉糕依然大大盆不愁卖,老板兼师傅的张生亲力亲为,用熟糯米粉、糖水和香蕉油,一搓即成,秘诀是用暖的糖水令糕身又软又糯,放一天半天仍可不硬身。香蕉糕的确软熟香甜,淡淡香蕉油味不抢。

21 咸甜有致     - 麦芽糖夹饼


       
五六十年代的香港,贫穷小孩的家庭零食是用筷子往手掌般大的小瓦缸挑一圈麦芽糖,夹着两块饼干来吃。近十多年都不见有小朋友吃这种小吃。

找到淘大商场这档麦芽糖夹饼,是太平梳打饼款式,这小档开了15年,太平梳打咸香有致,配合麦芽糖的甜,松脆饼干又有黐牙的糖浆,怀旧的甜美骤至。

22 睇戏前必扫     - 卤味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童年时看电影,入场前必扫一两串。做法是将生肠、鱿鱼、鸡肾、鸡脚等烚熟,染上红色素,切起串好就卖。没秘诀没难度,好或坏取决于新鲜。

新兴美食老板刘生,由于边档做到开铺,30年专攻卤味,所有材料即日整即日卖,从不隔夜。这里的鸡肾和鸡脚取自火鸡,size比别家大,而且鸡脚不新鲜会烂皮。新鲜,点都好食D!

23 永不过时老饼     - 老婆饼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清末年间有个种冬瓜的农夫,因旱灾失收而把妻子卖给大户人家。他用卖老婆换来的钱做生意。并钻研出以冬瓜茸做饼馅。命名为老婆饼。不料其后老婆饼赚大钱,更赎回他的妻子,此是老婆饼的由来。

据以卖老婆饼驰名的老牌饼家恒香负责人郑小姐称,老婆饼无论散卖或嫁女用,销量都名列榜首。恒香的老婆饼如此出名,原因是酥皮松化,拿在手已即刻散成碎片,冬瓜茸馅入口甘美香滑。

现时恒香平均每天卖出二万五千个,证明老饼并未过时。

24 白粥最佳配搭     - 油炸鬼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油炸鬼可追溯至中国宋朝,民间痛恨秦桧害死岳飞,故取下油锅落地狱炸之的意义,由于忌讳「桧」字,便以同音「鬼」字代替。而油炸鬼多以两油条并列,意谓秦桧夫妻二人。

有廿年历史的林泰兴有位做了四十年,专做油炸鬼的吴师傅。他表示油炸鬼做得好,最重要是掌握面粉、筋粉和发粉的比例。这里的油炸鬼外层香脆,内里却烟韧弹牙。加上林泰兴的油炸鬼每天早上六点一直不断出炉到晚市,新鲜香脆当然留住了不少客人的心。

25 烟韧软熟     - 糖不甩


       
糖不甩,顾名思义就是黏着糖不会甩掉的东西。跟汤圆一样,有甜蜜的意思,从前大多在过冬、团年才吃。现在有些糖水店都有糖不甩供应,却做不到松软香糯的要求,很多时还一粒粒全黏在一起,难分难解。

玉叶卖了过百年糖不甩。之所以做得烟韧,全靠搓粉过程中加入温水,不过负责人李小姐就话温度几高就不便透露。

玉叶的糖不甩上撒满白芝麻、椰蓉和砂糖,分量多得差点掩盖整碟,让每一粒糖不甩都足以黏上,口感更丰富。

26 奶味香浓     - 富豪软雪糕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孩童时最爱听到「叮叮叮铃」的雪糕车声,一听便知有雪糕食。富豪软雪糕33年来都只供应云呢嗱单一味道。

雪糕做得特别香滑,原因是选用美国优质的牛油奶粉和云呢嗱油。雪糕每日在沙田厂房做成雪糕浆,再送到雪糕车,保证日日新鲜。

27 改良版     - 狗仔粉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狗仔粉是六七十年代的街头小食。当时经济环境差,顺德人以热水开粘米粉搓成条状的「粉」来填肚。由于粉条尖头尖尾,像唐狗尾巴,故称为「狗仔粉」。

传统狗仔粉将面粉团批成条状放下落汤去,汤较「杰身」,口感像吃「糊仔」。所以有些店已以爽口弹牙的银针粉取代之。像老香港就有这款变种狗仔粉吃,而其它材料就跟足原著如肉碎、虾米冬菇等。

28 日日新鲜即制     - 花生糖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花生糖原是潮州的民间小食。后来超市及士多出现已包装的花生糖,渐渐便取代了这种街头小食。

99年头,街头又开始兴起此小食,率先发起的是合兴隆的黄伟江师傅,他认为包装的花生糖以猪油做糖,糖多、花生少,糖较硬身,随时咬崩牙,里面又有防腐剂。他于是以健康为原则,每天即做即卖来适应日渐讲求健康的市场。果然,开档便生意滔滔,现时每天平均仍可卖出二百条花生糖。

黄师傅做的花生糖劲多花生,不太甜口,软度适中。糖种类有椰丝花生糖、黑芝麻花生糖、花生酥、花生条等,款式多多,由于不含防腐剂,黄师傅提议要在一星期内吃掉。

29 高档下午茶     - 西多士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时光倒流五十年,吃西多都是件高尚的事。嗰阵时喺酒店大餐厅先有西多,后来做法流传出嚟,茶档先开始跟住做,不过价钱较贵。」兰芳园老板林生说。

这种由法兰西多士传来的小吃,来到香港有两个版本,一个是以咖吔酱做馅,蘸满蛋浆炸香,再拌牛油食。另一个则是无馅多士,蘸蛋炸后跟牛油炼奶同吃。

由1952年铁皮档开始,兰芳园两款都有得食,但以前者较出名。咖吔酱特别千挑万选才选到现用的「蛋柳酱」,蘸面包的蛋汁也用美国蛋和中国蛋沟成,取前者够色后者够味。用的面包是九龙城老饼店凤香园的货色。这里的西多特别松软香口,而且咖吔馅一切下汹涌而出,不加任何糖胶已甜够味。

30 战时小食     - 炸両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广州于1940年沦陷,在广州泮塘乡有家小茶居名「嚼荷仙馆」,点心师傅为应付当时的物资短缺,便想出让食客花最少钱,但同时可吃到肠粉及油炸鬼两款美食,创造了炸両。就是将隔夜油炸鬼,用热辣辣的肠粉包起来,一出竟大受欢迎,后亦流传至香港。

林泰兴的油炸鬼是即炸,包的肠粉也是即做,最精彩是肠粉由自磨米浆做,用旧米碌磨成,有米香,很滑身。吃炸両时蘸较贵价的淘大金标豉油,更显惹味。

31 硕果仅存     - 砂糖夹饼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这种在平底镬形锅中煎的夹饼,据说是源自马来西亚,五六十年代曾经盛极一时。可是这种怀旧小食近十年已销声匿迹,现在只有在维园遇到这个不定时出没的老伯,才有机缘享口福。

砂糖夹饼跟格仔饼做法有点相似,把预先调好的蛋浆倒入锅中煎熟,再整「底」起出来。吃时切成三角状,像件蛋糕,内撒满花生砂糖碎,入口外脆内软,有点松糕的烟韧。老伯每日6:30pm左右在维园正门开档,大时大节唔想同人迫就唔开档,能否吃到也要看运气。

32 食腍唔食脆     - 五香熟花生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几十年前的人爱吃五香烚花生多过脆口的花生。

现在走在街上间中都会见到有五香烚花生卖,但以合发的最似样。

合发在大陆拥有一个花生种植场,花生自给自足,专拣大粒靓仔的花生自用。由于花生斋用水烚唔好食,传统会加入五香粉一齐烚,以吊出花生香味。剥一粒花生放入口,花生虽然烚热了,但仍有咬口,而且有很香花生味,跟脆花生相比又是另一种味道。

33 香甜松化     - 皮蛋酥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皮蛋酥以皮蛋做馅,在嫁女饼中蛋象征新婚娘子能开枝散叶。由于孕妇多吃酸姜皮蛋,故最初皮蛋酥是以莲蓉包着酸姜和皮蛋的。到六七十年代,人们的口味开始喜欢只以莲蓉加皮蛋来吃,便渐渐淘汰了传统的皮蛋酥。

恒香的皮蛋酥用正宗湘莲蓉,很香滑;加上糖心皮蛋,没餲味有回甘。

34 滑不溜口     - 豆腐花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有一千年历史的豆腐花很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甜品之一。由从前用箩吊着嗌卖,到后来有豆品厂自己制造,再发展到凉茶铺、糖水铺都有得食。

好吃的豆腐花,不外乎是入口滑、豆味香。公和用的是大大粒的加拿大黄豆,用石磨把黄豆磨成豆浆后再煮滚,之后隔渣、撞成豆腐花。

「我哋用嘅传统石磨转数低,磨豆时的热量无咁易燃烧掉,因此豆味得以保持。我哋几十年嚟都用人手拿榨篮隔渣,隔得特别清。」

公和的豆腐花是在大瓦瓮中撞出来的,大瓦瓮除了可保温,亦因为底部呈圆形,令豆腐花撞出来不易起渣。难怪吃公和的豆腐花不费一丝气力,通通一咕噜已经滑进肚里去,只留一阵黄豆香味。

35 劲香     - 煨鱿鱼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最怀念从前在戏院门口的煨鱿鱼档,香味隔条街都闻到。从前还是用炭炉煨,带鱿鱼香之余还有朕原始的炭烧味。可惜今时今日用电炉已失风味。幸好烟韧的口感和浓郁的鱿鱼味仍在。

美川用的是大只的干吊片,够厚身自然有口感。鱿鱼烧一烧,便搽上烧烤汁反复再烧至干身。鱿鱼香扑鼻而来。

36 传统新派兼备     - 大菜糕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四五十年代,没有杨枝甘露、芒果布甸的时候,大菜糕是最平民化的甜品,屋邨士多一定买到。当时的大菜糕是鸡蛋形状,以双手拿着鸡蛋壳盖住大菜糕液体,再雪冻而成,卫生程度欠佳。现在也找不到了。

要重拾经典味道可到有42年历史的义香荳品,这里有20种味道的大菜糕,除了经典的椰汁和蛋花味,还有水蜜桃、绿茶、青苹果等味。大菜糕放在透明胶杯内,用匙羹食,爽口得像吃啫喱一样。

37 真人show - 龙须糖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原名银丝糖,传说是宋代皇帝喜爱吃的其中一款甜点。因为龙代表皇帝,而糖表面又有一层层似龙须鬓的糖丝,所以亦有龙须糖的称号。

龙须糖之所以历久常新及被称为国技之一,是因为它制造过程也是一场show,任何年代的人也爱看。

要找正宗的龙须糖,可到太古城中心找崔介冰先生。他的父亲是香港第一代做龙须糖的人:「出面用的是全糖胶,质地较软身,回南天就会融;我哋用麦芽糖、糖胶、水煮过,质地硬身得来拉起唔易断,有弹性,须较幼细,而且放雪藏摆一年半载都得。」

的而且确,他做的龙须糖咬落松软一丝丝的,不太甜也不黐牙。

38 白净版松糕     - 白糖糕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话说明朝时顺德伦教有个小贩姓梁,蒸松糕时失手,粉质下坠,松糕不松。但人人皆食后都觉清爽腻滑,结果很快售罄。梁将错就错改以白糖炮制,蒸出晶莹洁白的「白糖伦教糕」,后称白糖糕。

在深水埗北河街卖了廿四年白糖糕的坤记老板傅生是顺德人,五十七年前特别回乡学做白糖糕。

吃匀坊间的白糖糕,都必带酸,坤记的白糖糕是清甜冇酸味,只见糕身横切面有无数小孔排列,非常弹牙爽口。如此过人之处主要集合三大条件:一是自磨粘米粉浆;二是粘米以新旧米沟成;三是经发酵的老米浆和新米浆混和的秘技(因沟得不好糕便带酸味)。区区一件白糖糕有这么大的学问,每日能卖上二百多件(夏天可卖五百件)也毫不意外。

39 女生必冧    - 棉花糖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在香港至少有半世纪历史,早廿年前在戏院或游乐场如荔园都轻易找到这些棉花糖,现在则甚少见。以前的棉花糖机要踩着脚踏(像衣车)才可行动摩打,令火水发热及银镬旋转,将砂糖融掉后,以离心力的形式将糖「发」出糖丝。现在的棉花糖机则是电动的。

坊间的棉花糖不是太甜就是太实。试过腾龙墟甜丝丝的就意外地好吃。质地很松软。这里用的砂糖是百多元一盒的美国货,并无添加剂。

40 娥姐打响名堂     - 粉果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粉果原本是顺德凤城的家常小点,后来因广州西关的娥姐打进茶楼。娥姐本来是大良自梳女,到广州打工期间,因其美貌姿色,深得西关之黄大少宠爱。后来黄开了间「茶香室」,以娥姐粉果做招牌货,由于粉果皮薄馅靓,很快名气传遍广州。后来也传到香港。

在香港街边吃到的粉果,不是皮太厚,就是太油太腻。只有成利粥粉面的粉果最啱我口味。粉果皮薄得近乎透明,馅惹味而不油,试得过!

41 劲滑白雪雪     - 猪肠粉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因为似猪肠,光滑的卷状肠粉便叫猪肠粉。早于60年前,街边猪肠粉已经十分流行作早点。

猪肠粉多是蒸熟而食,做得好的入口滑溜,带着淡淡的米香。合益泰十几年前开始经营猪肠粉工场,专营肠粉批发,他们的猪肠粉就曾批发到大酒店如香格里拉、香港酒店等。

六年前合益泰更自己做埋粥档肠粉生意,以自家工场制肠粉作号召。坊间的肠粉大多加入石膏粉以助凝固。这店则以较健康的澄面取代之。另外,卷肠粉一定要快,否则迭埋几幅既不靓仔又厚身会韧。

42 一千年历史     - 蛋散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蛋散的散字正写为「肴」,此字在一千年前的中国便有,证明历史源远流长。

传统的糖蛋散是以面粉、筋粉、鸡蛋和猪油搓成,扭成蛋散状落油镬炸,摊冻蘸开过水的麦糖便可吃。在满屋发现这个糖蛋散,外形与传统的完全相同,但做法则有点分别,蛋散蘸的是麦芽糖混合蜜糖,不太甜又无咁油腻,蛋散松化香口,别有风味。

43 吹水必吃     - 客家茶果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茶果的诞生是由于客家人喜欢聚在一起闲话家常,但嫌品茗太过单调,于是以糯米粉制作成咸甜糕点,边吃边谈。由于它配茶吃最适合,所以命名为「茶果」。到现在于大埔旧墟仍有些客家老人叫卖这种家乡小食。

要在市区食正宗茶果,可到有十一年历史的旺角真知味。老板娘和师傅都是客家人,做法传统。茶果有咸甜两味,分别有虾米肉松、眉豆和花生、豆沙,咬下去又软又烟韧,馅料很惹味。

44 中山特产     - 杏仁饼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源于中山的杏仁饼已有百年历史。传统的杏仁饼大多是有「肉心」的,即外层有绿豆沟杏仁碎,内层则有甜甜又油腻的肥猪膏,现在「肉心馅」已很少见,多改以芝麻、花生等馅料代替。

要食松化又热辣辣的杏仁饼,非到有六十年历史的培园饼家不可。它是香港绝无仅有自家手制的杏仁饼家,创办人李先生曾在荔园宋城、尖东好时中心等地方摆卖。

培园的杏仁饼之所以与别不同,一,远远已闻到杏仁饼焙焗时发出的香味;二,人手现场炮制,看到一敲一打的动作,娱乐成分丰富;三,饼入口脆而松化,没有机制的硬掘掘,吃完不觉浆住喉咙,而且内里虽没有馅料,但明显落重了花生和杏仁,吃完满口都有杏仁饼的香味。

45 桥底寻     - 盐焗鹌鹑蛋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盐焗鹌鹑蛋也是冬日的街边小吃,有些更伴着炒栗子同卖。栗子华在鹅颈桥底一摆已经十多年。每到傍晚时分,行过的人总会禁不住其车上传来的香味而帮衬。

此小吃其实没甚么难度,纯粹讲是火候和时间。选取大只的鹌鹑蛋,用炒过的粗盐冚住烘焗,约大半个钟,鹌鹑蛋便入味,吃起来软滑带蛋香,渗着淡淡盐香。

46 港式窝夫     - 格仔饼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看来没啥难度,做得松软、香甜原来也有几番功夫。「甜甜劲辣派」的格仔饼即叫即整,咬下去有点吃蛋糕的感觉,每一口都充满浓郁的蛋香。

由于格仔饼主要的用料是蛋浆,档主为了增加蛋香,特别用上蛋味重的北京蛋,特别分量也增多,平均一「底」便有大半只蛋。焗的时间也有规定,约焗4分钟便会「起」出来,否则会变得硬绷绷。吃时加上牛油、花生酱、炼奶和砂糖,是传统70年代的食法。

47 脆皮多汁     - 猪大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猪大肠是著名的客家菜,因三四十年代客家人很穷,便把动物的内脏也炮制成美食。

大肠炮制工夫很多,首先要以水清洗多次去掉异味,再以层层迭迭的以「肠包肠」而成,风干8小时才能炸出来拍得住乳猪皮的脆皮。庙街近「兴」记那一档(现搬至雅打街)是极力推介,除炮制依照以上方法外,就是从不翻炸,肠亦是日日新鲜返货。吃落外皮脆卜卜,内里有汁又嫩。

48 超弹牙     - 煎酿三宝

「煎酿三宝」通常是在鱼肉酿茄子、尖椒、圆椒或豆腐中任选三种。一般人以为鱼肉愈多愈好,其实做得好吃也讲比例,一分鱼肉三分菜的比例口感便最佳。鱼肉以要手打、入口弹牙为之正。

 牛头角下邨有一傍晚才开档的小贩档就做得颇有水平。煎酿三宝是档的主打,途人行过无不买五蚊笃笃下,因此流量快,次次买都是新鲜热辣的。鱼肉颇为弹牙,而且入口还十分juicy。小店每日只做四五小时,一般都在放了工时间开档。

49   80年代经典     - 斋卤味

数十年前,人们把斋卤味当小食,行过几蚊几毫的即买即食。

斋卤味种类名称多多,有酸斋、豉油斋,又有斋鸡、斋鲍鱼,其实全部都是用面筋做成。用面筋沟水造成不同形态、质感,加上自家制的特调酱汁才是要诀。

东方小祇园以80多年经验调配不同的汁酱,每只汁酱准用上三、四种材料调配,因此味道就是做得比别人好一点。

斋卤味入口特别软滑好吃,保持「常暖」也是原因之一。「我哋卖得多,每日卖一半又整一兜,D斋自然保持新鲜。」此店每日用上100斤面筋做斋,以甜酸斋和斋鸭肾最抢手。

50 咸湿佳品     - 酸木瓜

酸木瓜是香港四五十年代非常普通的「口立湿」,在街边的推车仔档可以买到。

老香港的酸木瓜全部自家以白醋和白糖腌的,卖过两日的就弃掉。以保留蔬菜的鲜甜味。除酸木瓜外,这里还有荞头、芥菜、萝卜、青瓜、莲藕、椰菜、梨子和芒果,记得食芥菜的萝卜或芥菜时,加点芝麻和芥辣,零舍香口。

 

阅读(3503) | 评论(2)
回复帖子
*回复内容
上传图片
   
*验证码
看不清,换一张?